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技战略与政策
    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赵黎明,官远芳
    2015, 36(11): 3-14. 
    摘要 ( 226 )  
    运用投入导向的BCC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07—2012年中国大陆24个省市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全面效率评价分析,并利用Tobit模型揭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技术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效率水平不高,并且同时存在区域间差异与区域内差异;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整体经营效率呈改进趋势,技术效率的提升和技术进步都对其具有推动作用,且技术进步的贡献更大;项目规模、产业绩效、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素质等变量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技术效率具有显著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能源汽车“需求侧”创新政策有效性的评估——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
    陈麟瓒,王保林
    2015, 36(11): 15-23. 
    摘要 ( 285 )  
    新能源汽车产业既属于国家支柱行业,又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国家针对该产业出台了不少“需求侧”创新政策。首先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侧”创新政策进行梳理,接着运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结合汽车及其创新政策的特点,从购买成本、运行成本、维修成本、牌照成本、限行成本和回收收益计算汽车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然后以北京汽车两款性能相似的汽车为例,从消费者的视角对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的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对比,并评估了“需求侧”创新政策的有效性,最后探讨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结果发现:购买补贴政策的有效性最强,限行倾斜的政策有效性最弱,“需求侧”创新政策的配合使用能相互促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是本地还是国际的高校科研合作对企业创新有溢出作用?
    邱姝敏1,柳卸林1,高太山2
    2015, 36(11): 24-33. 
    摘要 ( 235 )  
    传统理论认为,高校国际科研合作利于后发国家吸收前沿知识,实现追赶。但另一方面,本土的高校科研合作,由于具有与本土产业的知识接近性和地理接近性,有助于本地的产业创新。本地的和国际的高校科研合作何者更有利于企业创新?为回答这一问题,对我国1999—2010年25个省和直辖市的3种高校科研合作——省内、省间和国际科研合作比较分析,研究不同合作类型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省内/间的科研合作对企业创新均具有积极作用,但这种正向影响在国际科研合作中并未得证。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是国际前沿的高校合作溢出需要企业更高的吸收能力;二是本地的科研合作对企业而言具有更好的知识接近性。研究发现,企业研发投入的提高增强了企业吸收高校省域内/间合作产生的知识溢出,但对国际合作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理论与方法
    文化视角下的知识奖励与新产品创造力研究
    赵 旭1,刘新梅1,2,屈晓倩1
    2015, 36(11): 34-44. 
    摘要 ( 155 )  
    基于组织设计和文化导向理论,分析和探讨了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知识奖励设计对新产品创造力的影响作用以及文化导向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机理。在直接检验知识奖励与新产品创造力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并检验了两种不同类型组织文化导向(柔性文化导向与控制文化导向)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以209家国内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结果发现:知识奖励正向促进新产品创造力;柔性文化导向正向调节知识奖励与新产品创造力之间的关系,而控制文化导向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是非线性、倒U型的,即在中等强度的控制文化导向作用下,知识奖励对新产品创造力的促进作用最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系统与集成
    以色列,何以成为创业的国度?
    沈超红,尉春霞,程 飞
    2015, 36(11): 45-55. 
    摘要 ( 210 )  
    以色列何以成为创业的国度?以往研究常常归因于一个或几个因素的作用,而缺乏几个因素之间作用机制的探索。以《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一书为样本,首先,通过词频与关键事件分析,发现了影响以色列创业成功的5个重要因素:地缘政治环境、兵役制度、移民、文化、风险投资;然后,探索了5个因素的内在联系与作用机制,以及“义务兵役制”作用的内在本质;最后,排除了竞争性解释,指出了该研究发现对我国科技创业的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生态系统形成动因的多视角分析:以阿里云生态系统为例
    严建援,乔艳芬
    2015, 36(11): 56-68. 
    摘要 ( 195 )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云计算产业特点,从点(企业)—线(关系)—网(结构)视角,归纳出云生态系统有5个特征,包括种群的多样性和有限性、虚拟性、系统边界的模糊性、高风险性、交叉网络效应。运用价值共创理论、双边市场理论、模块化理论,从多角度研究了云生态系统的成因。研究表明:云生态系统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具有多样性,主要来源于云计算企业的竞争、云服务不同发展阶段的市场运营模式、云计算产业演化等,最后用一个具体案例予以说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发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的路径选择研究:以智能手机产业为例
    黄永春1,2,胡晓娟1
    2015, 36(11): 69-78. 
    摘要 ( 189 )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复杂性、市场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等特征,故而后发企业仅依靠自身资源难以实现赶超发展,亟需借助价值网络整合赶超资源,以提升赶超能力。基于价值网络理论,构建了后发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路径选择的分析框架,即企业赶超能力决定企业的价值网络位置,企业价值网络位置决定企业赶超战略的选择,而企业赶超战略则决定赶超路径的选择。在此基础上,以智能手机行业的苹果公司和小米公司为例,探究了后发企业的赶超路径。结果表明:后发企业在赶超资源和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形下,应借助价值网络推进开放式创新,实施技术突破和市场颠覆,以实现赶超发展。其中,赶超能力较弱的后发企业应选择边缘赶超战略,实施市场突破主导路径,以满足中低端市场需求,从而积累赶超能力,并逐渐接近价值网络中心;而赶超能力较强的后发企业则应选择中心赶超战略,实施技术突破主导路径,以主导价值网络的发展,引领主流市场需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战略联盟有助于新创企业获取合法性吗?——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苏晓华,吴琼珠,诸周成
    2015, 36(11): 79-89. 
    摘要 ( 197 )  
    基于珠三角地区197家新创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在战略联盟与合法性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 战略联盟对新创企业的合法性获取有正向影响。(2) 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在战略联盟与合法性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3) 探索式学习、利用式学习的中介作用实现受到环境动态性的调节,即探索式与利用式学习对合法性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中国企业的接力创新:以华大基因为例
    李天柱1,马  佳1,2,冯  薇3
    2015, 36(11): 90-102. 
    摘要 ( 192 )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抽象归纳企业实施接力创新的动态过程模型。研究发现,接力创新是一个从创新能力识别到创新能力传承的动态过程,不同阶段受到企业内外部不同因素的影响,企业的技术选择惯例、学术型企业家的特质和社会资本等是接力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中国企业运用接力创新,要认真判断采用接力创新的必要性并制定完善的实施计划,遵循平等对待接力合作伙伴的原则,重视培育企业家精神以及合理利用社会资本。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发伙伴多样性与创新绩效——研发合作经验的调节效应
    张  妍1,魏  江2
    2015, 36(11): 103-111. 
    摘要 ( 330 )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2. 浙江大学 管理学院,杭州 310058)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浅层互动能否激发顾客价值共创意愿——基于品牌体验和价值主张契合的混合效应模型
    牛振邦1,白长虹2,张 辉3,陈 晔2
    2015, 36(11): 112-123. 
    摘要 ( 198 )  
    服务主导逻辑经济环境中,吸引顾客参与价值共创是企业创新制胜之道。然而,顾客并非天然具有价值共创意愿。从顾客视角出发,探讨了顾企互动激发顾客价值共创意愿的过程机理。选取科技型企业的顾客展开调研,结果表明,顾客与企业整体的“面”互动能提升顾客品牌体验,但是不能对顾客价值共创意愿产生直接影响;顾客与企业员工的“点”互动、顾客与顾客的“交集”互动都可以对顾客品牌体验和价值共创意愿产生直接影响。品牌体验在3类顾企互动对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中均具有中介作用。价值主张契合正向调节了顾企互动对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企业需要努力实现顾客价值主张契合,依托品牌导向的顾企互动提升顾客品牌体验,进而吸引更多顾客产生主动参与价值共创的意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外部商业化、战略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张  玲,崔  毅
    2015, 36(11): 124-131. 
    摘要 ( 190 )  
    技术的外部商业化活动对盘活冗余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技术外部商业化过程中,只有少数企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战略收益,而大多数企业则遭遇了很大的困难。因此认为企业家战略能力的不同导致了这种差异。通过224家创新型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外部商业化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企业家战略能力在技术外部商业化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企业家战略能力在商机识别、环境感知、风险控制和动态协同等方面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企业技术外部商业化的成功率。研究结果呈现了战略能力在外部技术商业化中的作用,提出了企业成功实施技术外部商业化战略的政策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型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适应性成长研究
    吕  东1,云乐鑫2,范雅楠1
    2015, 36(11): 132-144. 
    摘要 ( 190 )  
    通过对天津赛乐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在技术环境动态性和市场环境动态性影响下不同形式的商业模式创新和适应性成长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发现科技型创业企业成长是一种简单适应性成长和复杂适应性成长交替实现的非线性成长过程,其中复杂适应性成长的作用更为重要;在动态环境下,基于交易内容和交易结构改变的商业模式创新更有利于科技型创业企业实现复杂适应性成长;科技型创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适应性成长共同作用有助于构建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优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青年创业团队纵向研究——特质组合对绩效的影响
    邓丽芳,傅星雅,谢凌玲
    2015, 36(11): 145-158. 
    摘要 ( 158 )  
    以团队公平感知与团队内聚力为中介变量,对团队特质组合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创业4个阶段的纵向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收集到的来自全国7个省市108个青年创业团队的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各阶段同质高心理相容、异质高心理相容这两种组合对团队公平感知、团队内聚力与绩效都是正向影响,而同质低心理相容、异质低心理相容的影响则为负向。同时4种特质组合的团队公平感知都会显著影响绩效;创业第二阶段,团队的心理相容性、公平感知、内聚力和绩效都表现出下降趋势并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第三、第四阶段团队的互动和绩效状况会相对好转;在各阶段的团队公平感知、显性及隐性绩效得分上,4种特质组合的团队从低到高大致依次为异质低心理相容、同质低心理相容、异质高心理相容、同质高心理相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研究
    段  琪1,2,麦晴峰3,汪  波1,张  宇1,2
    2015, 36(11): 159-168. 
    摘要 ( 212 )  
    认识创业生态系统特征是开展创业活动的基础。通过引入生态学视角来研究高校科研人员创业问题,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聚焦于高校科研人员创业的研究范围,构建了高校科研人员创业生态系统研究框架,即创业主体在对创业要素的持续追求和获取中,受到创业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动态平衡过程。对高校科技创业成长阶段的认知不足,是导致企业陷入“死亡之谷”的本质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员工生涯资本投资对组织的价值——生涯适应力对工作敬业和离职意向的影响
    关晓宇1,于海波2
    2015, 36(11): 169-180. 
    摘要 ( 197 )  
    对员工生涯资本的投资能否为组织创造积极的价值以及如何创造价值,目前在理论和实践领域都尚无定论。研究检验了生涯适应力对工作敬业和离职意向的影响以及个体环境匹配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在367份有效问卷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生涯适应力对工作敬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离职意向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个体环境匹配在生涯适应力与工作敬业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生涯适应力与离职意向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生涯适应力总体上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敬业度,降低员工离职意向。因此,员工生涯资本投资为组织带来了积极的价值,可以为组织保留优秀的员工并使员工对工作更加敬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