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栏:技术预见
    技术预见方法的回顾与展望
    杨捷, 陈凯华, 穆荣平
    2022, 43(12): 3-14. 
    摘要 ( 311 )  
    技术预见是识别未来优先发展技术的重要手段,技术预见成果能够有效支撑国家科技规划和重大决策制定,支撑企业战略布局和投资方向确定。技术预见活动成效的关键在于促进利益相关者达成一致共识,技术预见方法是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并达成一致共识的有效手段,对技术预见实践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对技术预见方法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对技术预见方法演化、方法分类和方法选用进行了回溯性分析,对技术预见实践的理论、模型以及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结合技术预见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短期内技术预见发展面临的挑战,指出了技术预见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技术预测的发展脉络、挑战与未来展望
    袁立科, 玄兆辉
    2022, 43(12): 15-35. 
    摘要 ( 143 )  
    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就在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这对于作为科技基础性工作的技术预测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技术预测研究工作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探索、试验、开拓、成长”等不同时期,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国家战略决策制定。目前,我国技术预测在国家层面尚缺乏统筹。国家与地方上下联动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而且技术需求响应不足,产业发展指导作用有限,预测规范性和方法科学性还有待提升,这与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要求与国家需求匹配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为了迎接新的机遇,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挑战,技术预测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只是形式上对于未来技术发展的洞察,更是扮演了动员及组织创新体系各类主体的角色,鼓励交互学习,提升创新体系运作效率。新形势下,技术预测需进一步识别国家创新体系不同创新主体、不同层次间交互作用的协同效应和阻塞机制,并将当前的问题与未来的机会联系起来,加强对新时期技术预测特点的认识,加强顶层设计和横向统筹,构建技术预测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强化愿景和技术需求导向,优化预测方法体系,提升技术预测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2035年中国生态环境技术预见研究——基于德尔菲调查
    王孝炯, 赵彦飞, 张潮
    2022, 43(12): 36-45. 
    摘要 ( 149 )  
    “碳达峰、碳中和”已经上升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2021 年印发的《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由此可见,除能源技术领域以外,循环经济、碳汇等生态环境领域相关的低碳技术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是至关重要。因此,面向 2035 年这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点,遴选一批优先发展的生态环境技术课题,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 2 轮德尔菲调查的技术预见结果,应优先发展 8 项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的生态环境技术课题,分别是:少水绿色低碳造纸技术,高精度全球变化数据产品,汇碳节水湿地恢复技术,超低排放控制技术,碳排放和减碳的影响评价及成本核算技术,全球碳、氮、水和能量循环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机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术,碳分离与能源化技术。德尔菲调查的结果显示,研发投入、法律法规政策和市场可行性是制约上述技术课题完成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从经费投入、制度建设、市场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治理背景下技术预见共识形成机制研究
    简兆权, 邓凌云, 李慧泉
    2022, 43(12): 46-56. 
    摘要 ( 109 )  
    随着 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全过程,数字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社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技术预见作为国家科技治理的新型工具,在数字治理背景下应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加速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我国科技治理的效能,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首先分析技术预见与共识形成的关系,共识的形成可以有效应对现代化科技风险,有助于推动技术预见结果的执行,从而解决“两难论”。然后从国内外实际的技术预见经验总结提出共识形成的三大影响因素——适当的议题定义,有效的协商结构,多重的参与动机。最后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的特性与共识形成机制全过程深度融合,从信息整合、协同合作和规则程序三大方面来探究数字治理背景下参与式技术预见共识形成的机制框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理论与方法
    ESG责任投资研究热点与前沿的文献计量分析
    张慧, 黄群慧
    2022, 43(12): 57-75. 
    摘要 ( 169 )  
    近年来,ESG 责任投资备受关注,但目前该领域的相关研究缺乏框架性、比较性的量化分析。以“ESG 责任投资”为研究主题,采用 CiteSpace 可视化技术,对 2004—2021 年 WOS 和 CNKI 数据库中 1 564 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梳理了 ESG 责任投资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过程,展现了 ESG 责任投资领域的基本现状,分析了 ESG 责任投资研究的前沿动向。结果显示:(1) 国内外 ESG 责任投资研究在时间上并不同步,国外研究起步较早,对 ESG 责任投资的关注度较高,在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上较深入、成熟,国内学术界关于 ESG 责任投资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上相对滞后;(2) 国内外关于 ESG 责任投资的相关研究已形成以市场导向为背景,信息披露为手段、企业社会责任为理论支撑、企业价值为核心的 ESG 责任投资研究体系;(3) 主动投资、社会企业、投资理念、社会治理、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共同关注的前沿动向。最后,探讨了 ESG 责任投资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推动 ESG 责任投资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创新与创业
    突破性产品创新群的实现机制——基于应用场景视角
    程鹏, 梁艳, 柳卸林, 李雪岩
    2022, 43(12): 76-93. 
    摘要 ( 93 )  
    现有研究对技术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然而,如何促进单一技术持续衍生出突破性产品创新群、延续技术生命周期的问题仍待进一步深入讨论。因此,明晰突破性产品创新集群产生的过程与逻辑,通过构建多维度场景画像,不断促使技术与需求在各类应用场景中交汇产生新的赢利点,提升企业的技术迁移能力与技术价值创造的持续性,以应对技术替代与技术更迭风险。采用案例分析和专利研究的方法,选取戴森数码马达技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技术指标、用户需求、应用场景的维度拆分和要素解构,提出相关命题并进行理论模型的构建,以分析突破性产品创新群的实现机制和应用场景发挥的作用。主要贡献有二:其一,在如何提升突破性产品创新的持续性方面进行了延伸,采用多维度拆分与多指标解构的方式,探究如何促进技术持续产生突破性创新、延续单一技术生命周期;其二,将技术和需求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解析了技术与需求关联耦合与匹配互动产生价值的机理,明确了用户需求与技术价值共创的过程与逻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动态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分解及形成机制研究
    廖凯诚, 张玉臣, 杜千卉
    2022, 43(12): 94-116. 
    摘要 ( 124 )  
    伴随创新驱动战略的大力落实,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优化,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以社会生态系统为逻辑起点,将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运行特点融合演化类比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创新生态环境为投入,创新生态主体为产出,采用 SE-SBM DEA 模型和 Malmquist-Luenberger 指数测度了 2007—2018年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创新生态系统动态运行效率,并采用 Dagum 基尼系数和 PVAR 模型,实证检验了创新生态系统动态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分解及形成机制。结果发现:在 2007—2018 年间,各地区创新生态系统动态运行效率和技术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而技术进步呈上升趋势;技术效率的衰退是导致创新生态系统动态运行效率衰退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弥补了因技术效率衰退带来的消极影响。组间差距和超变密度是导致中国创新生态系统动态运行效率、技术效率与技术变化差距的主要原因。在年际变化上,组间差距的贡献在逐渐降低,而超变密度的贡献在逐渐上升,表明各地区的创新生态系统动态运行效率、技术效率与技术变化在空间上呈“离散”分布。上述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效率、技术变化与动态效率的相互作用关系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特征。为此,需针对不同地区的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展开治理手段。对技术效率的提升主要强调创新管理制度的革新,对技术进步的提升强调推动区域互动合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战略与管理
    论“使能者”和“赋能者”的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基于联想全球供应链的案例分析
    李婧婧
    2022, 43(12): 117-131. 
    摘要 ( 117 )  
    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也面临着实践方法和经验欠缺的瓶颈和挑战。作为使能者,联想通过供应链控制塔,数字孪生,供应商协同平台,区块链应用,数字化营销等策略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高效、敏捷和智能;作为赋能者,联想同时开发出一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对其他企业和公共服务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进行技术赋能、服务赋能和管理赋能。基于对联想全球供应链的案例分析表明,敏捷性和生态性是数字化供应链转型的两个抓手。两者相辅相成,同时进行,供应链可最大限度地实现数字化转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利质量视角下国外技术锁定的模糊识别研究——以锂电池隔膜技术为例
    范书琴, 刘国新
    2022, 43(12): 132-152. 
    摘要 ( 102 )  
    在中美贸易争端背景下,一系列“断供”事件暴露出中国产业安全中的“卡脖子”技术问题,究其根源在于技术先发国家对后发国家实行的技术锁定战略。如何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及时识别出国外技术锁定并判别其风险态势,对分类破解“卡脖子”技术和维护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故以“卡脖子”技术识别为研究对象,并利用国外关键核心专利技术锁定实现其等价刻画。首先,基于专利质量的视角将关键核心技术识别分为技术属性(T)、法律属性(L)和商业属性(C)三个维度,从而构建了“T-L-C”综合识别指标体系。其次,针对专利质量固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来确定指标权重。为实现关键核心专利技术的模糊识别,改进了 AHPSort II 分类方法,首次将机器学习方法中的层次聚类与 K-means 聚类方法融合,实现了自动搜索参考点,这使其更适合专利海量数据的实际情境。由于这些参考点分布不均匀,将原判定曲线中的线性插值方法调整为三次多项式的曲线插值,更契合专利海量数据分布离散的特征。再次,运用标准化专利质量指数对国外技术锁定的程度进行分析,通过国别集中度和差距程度分别确定国外技术的垄断程度和锁定风险等级。最后,选取中国锂电池隔膜技术领域的发明授权专利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识别出来的 22 项关键和核心专利中,从技术来源国的国别集中度来看,锂电池隔膜技术领域在国内市场中存在寡头垄断,赫芬达尔指数为 0.323,属于高寡占 I 型,其中核心专利集中在美国和韩国;从关键核心专利质量指数来看,领头国家美国为 24.60,中国为 5.05,两者的差距度为 0.795,中国被国外(美国)技术锁定的风险等级水平为一级。基于专利质量角度验证了锂电池隔膜技术领域被国外技术锁定的事实,证实了该模糊识别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发国际化与母公司绿色创新: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研究
    邱晨, 杨蕙馨
    2022, 43(12): 153-170. 
    摘要 ( 173 )  
    研发国际化是企业实现国际化扩张和全球创新网络布局的重要战略决策。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研发国际化获取东道国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知识,进而实现东道国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逆向知识转移。通过区分研发国际化广度和研发国际化深度两个战略维度,基于组织学习视角,利用 2009—2018 年中国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分析了研发国际化对母公司绿色创新的影响,进一步检验了东道国制度环境和企业知识搜索节奏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发现:(1) 随着研发国际化广度和深度进程的强化,企业在母公司表现出更积极的绿色创新;(2) 东道国制度环境削弱了研发国际化广度和母公司绿色创新的正向关系,而对研发国际化深度和母公司绿色创新的正向关系具有强化作用;(3) 知识搜索节奏对于研发国际化深度和母公司绿色创新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