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新时期中国特色科技自立自强:理论基础与实践维度
    李牧南
    2023, 44(01): 3-19. 
    摘要 ( 44 )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是现阶段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支撑创新驱动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当前针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的二元特质,以及围绕新时期中国特色科技自立自强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维度探讨依然存在一定拓展空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基石。而熊彼特主义、阿罗—罗默为代表的新发展路线和国家竞争优势等传统创新发展理论,以及中国本土的创新理论研究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支撑及内在逻辑还需进一步阐释。从实践维度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多个维度并行开展、交互作用和协同推进。总体而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建设全球学术高地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型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工程研究:以长鹰无人机原始创新为例
    欧阳桃花, 郑舒文, 张凤, 曾德麟
    2023, 44(01): 20-37. 
    摘要 ( 42 )  
    原始创新作为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学术界与实践界对这一概念属性及实现机理却语焉不详。研究运用复杂系统观,以研究型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工程,牵头研制长鹰无人机的过程为案例对象开展研究,有两点结论:(1) 原始创新体现为从基础研究到原创的新产品开发平台的研制过程,具有架构原创性、系统突破性、平台基础性三大特征。(2) 国家需求与技术实现双驱动原始创新的实现,即:一方面由兼具战略性与技术专业性的使用总体单位,将国家需求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国家战略工程项目。另一方面,研究型大学作为研制总体单位,通过对内举校之力、对外协同创新的方式,把国家战略工程项目转化为首创的新产品开发平台。需求与技术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共同驱动原始创新的实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领军企业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基于华为的案例研究
    张学文, 靳晴天, 陈劲
    2023, 44(01): 38-54. 
    摘要 ( 52 )  
    科技领军企业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的中坚力量,在科技创新体系中起关键的主导作用。以华为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证了科技领军企业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逻辑,从“顶层设计、策略响应、基础要素”三个层面提出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六大实现路径,即确立伟大创新使命;构筑“探索+开发”的双元驱动创新战略;通过压强投入抢占技术制高点;构建世界一流组织架构;建设世界级人才团队;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有企业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与机制路径
    李政
    2023, 44(01): 55-67. 
    摘要 ( 41 )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不仅要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还要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关键作用:要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要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协同突破“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此,要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和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中央企业为核心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建立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产业创新协调机制,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数字经济布局,建立和完善中长期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制度化容错纠错机制,激发保护优秀企业家精神,营造全员创新创业文化,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程教育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李飞, 牛冰, 林瑞, 李秀坤
    2023, 44(01): 68-84. 
    摘要 ( 33 )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人才作为推动创新的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工程教育是涉及工程科技与工程人才的教育体系,同科技与产业发展联系十分紧密,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球工程教育发展历经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工程范式 3 个阶段,并逐步进入创新范式这一新发展阶段,愈发强调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撑作用。基于技术创新视角下工程教育范式演化规律分析,构建了工程教育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逻辑,包括范式驱动的系统动力机制、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能力供给机制、科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等 3 个方面。同时,从产业与学科互促发展的知识体系优化、学科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培养体系优化等两个方面,分析提出工程教育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学理论与方法
    生态系统视角下群智设计的协同机制研究——兼论设计的“人本”属性
    李芃禹, 马佳
    2023, 44(01): 85-102. 
    摘要 ( 29 )  
    群智(collaborative intelligence,CI)设计是数字时代涌现出的设计新形态。采用多案例研究法,以 6 个群智设计项目为样本,从生态系统视角探索群智设计活动的协同机制。研究发现:“设计生态系统”的存在是开展群智设计的基本条件;群智设计的过程包括设计创意互启、共划设计目的、同担设计任务、共创设计内容、设计价值共识五类活动,呈现出“链环—回路”全过程协同的特点;“人本逻辑”促进了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平衡和协调,实现了多主体、多要素在群智设计中的协同。群智设计活动的基本条件、过程特点、协同方式,从生态系统视角综合阐明了群智设计的协同机制。群智设计提升了设计的原创性和开放性,突显了设计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人本”属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战略与政策
    政策驱动、国家发展和环境保护: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科技传播动力研究
    张莉, 郭文青
    2023, 44(01): 103-119. 
    摘要 ( 41 )  
    随着能源体系的低碳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在国家战略和社会生活中愈发重要,推广新能源汽车,媒体对社会公众的科技传播不容忽视。基于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 2004—2021 年《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共 3 782 篇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报道,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过程中科技传播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动力。结果发现,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科技传播经历了科技环保理念下的新能源汽车(2004—2009 年)、产业政策激励下的新能源汽车(2010—2015 年)、成就与挫折并存的新能源汽车(2016—2018 年)和多元收益强调下的新能源汽车(2019—2021年)4 个阶段。而媒体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科技传播主要受到三大动力因素的影响。第一,国家政策的驱动。政府在不同阶段出台的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对媒体报道量、新闻框架和媒体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话语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二,国家发展话语的采用。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策略中,媒体报道被嵌入到国家发展话语中,以提高公众对新技术、新产业的认可度。第三,逐步强化的环境形象建构的需求。媒体报道也向国际社会表明,我国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已经从被动的“污染解决者”转变为主动的“环保行动者”,反映了我国在国际气候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转变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现有媒体报道的新闻框架基础上,注重培育消费者的绿色理念、增加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科普以及关注消费者切身相关的社会议题将有助于新能源汽车的科技传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循环”了吗?——基于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的知识依赖模式研究
    王为东, 秦雪, 朱顾宇, 王冬
    2023, 44(01): 120-140. 
    摘要 ( 44 )  
    低碳技术清洁化转型的难度和方式与技术活动对不同知识源的依赖模式密切相关,但系统性的依赖模式研究较少。以 2006—2019 年中国 30 个省份的空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 SDM)实证检验区域低碳技术创新对本地知识存量、省际知识溢出与国际知识溢出等知识源的依赖模式,并区分清洁与灰色两类低碳技术创新以探究知识依赖模式的可能差异。研究发现:(1) 清洁与灰色技术创新的时空特征与路径依赖模式相似,两类创新都具有明显集聚性,以东部沿海地区为核心向外辐射,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特点,且各类知识源对两类创新的作用方向一致。(2) 两类技术创新对本地知识存量和国际知识溢出都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并对前者更为依赖。然而,两类创新又都受到省际知识溢出的显著抑制,使省际知识不能成为创新动能。(3) 本地知识存量与国际知识溢出对两类创新的作用具有替代性,表明与两类知识相关的经济活动是竞争资源的排斥关系。可见,围绕低碳技术创新活动,国内外知识与省际间知识之间都存在令人担忧的互为排斥现象,表明低碳技术知识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未形成。对此,需要中央到地方的共同努力,中央层面应加强促进低碳技术创新要素流动的国际协调,并承担改革国内束缚要素流动制度与建设跨区域治理机制的主体责任;东部沿海地区应积极融入国际知识循环,引领我国技术清洁化转型;中西部地区应主动破除创新要素流动壁垒,并尝试“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提升低碳技术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新战略与管理
    5G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模型:华为公司的案例研究
    李妍, 李天柱
    2023, 44(01): 141-162. 
    摘要 ( 51 )  
    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华为 5G 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历程剖析,探究 5G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模型。结果发现:(1) 5G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遵循“5G 技术研发—5G 标准制定—5G 标准与商用共生”的利导演化逻辑;(2) 迭代 5G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动因来源于系统内外部双层级考虑;(3) 在政治风险逆境中,风险识别是激活并增强5G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驱动力;(4) 消融创新边界孤岛对于释放 5G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活力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追赶到后追赶:中国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目标迁移与组织惯性应对研究
    陈凤, 戴博研, 余江
    2023, 44(01): 163-182. 
    摘要 ( 42 )  
    领军企业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国际地缘政治急剧变动、大国科技博弈日渐深入、产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中国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动态,这对承担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本土领军企业的目标导向、战略选择和主体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了探究领军企业如何通过组织变革来灵活应对其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综合考虑领军企业的所有制差异及其在应对变革时所面临的组织惯性,围绕动态环境下“目标迁移—惯性识别—惯性克服”的分析思路,基于过程研究范式,对操作系统领域代表性本土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过程与机理开展纵向案例研究。结论显示:面临从追赶向后追赶发展阶段转型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动态,国有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目标从“本土专用市场安全可控”向兼容“国际通用市场竞争力提升”迁移,民营领军企业则从“企业经济利益”向兼容“国家战略需求”的目标迁移。在目标迁移下的组织变革过程中,本土领军企业为了克服其在资源、纵向协同和横向竞合方面所面临的组织惯性,加强了自身对资源的转化和创造、对产业链的拓展和重构、以及与竞争对手间的深度竞合,且两类企业所采取的具体应对策略存在一定差异,包括“‘面向个体能力建设’和‘面向系统能力建设’的资源整合”“‘市场拓展型’和‘产业培育型’产业链构建”,以及“‘基于高度信任的自循环市场分工’和‘基于高度激励的底层根技术赋能’”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